同步方式
这是它最现代化的地方,甚至比搭载 NFC 还现代。
直接拖曳

我没经历过需要用 SonicStage 的时代。
这是最直接的方式,现在的 Walkman 基本都能在插上电脑后作为可移动存储(最新的 A25/35 还可以当作外置 DAC 解码来用)使用。
Content Transfer for Mac/Windows
机缘巧合,还是用了,Mac 版与 Windows 版界面应该是一样的。

M505 在这个软件下只能管理音乐,方法很简单,把文件或者文件夹拖到窗体上松手,等待传输完成即可。
在容量查看界面点击音乐或播放列表的子分类图标,可以查看机器上存储的音乐文件夹和播放列表,但是只能执行删除操作,这里可以看出播放列表是 m3u 格式文件,使用文本编辑器能够打开看到详情。
Content Transfer 不能新建播放列表。
此外,可以设置自动把电脑本机上的路径同步进 Walkman,根据索尼官网在更高级的 Walkman 上它还能管理图片、视频和播客(Podcast)内容。
Media Go for Windows
其实不止能支持索尼自家设备。
这也是我最喜欢的音乐管理软件之一,但是很遗憾索尼停止继续开发了,替代品 Music Center 用起来比它差很远。
它既能管理本地媒体,也能管理设备本身,比如说它可以用来联机升级 Walkman 的系统固件,像其它类似软件能做的那样。

支持对连接的设备重命名。
M505 只能使用电脑管理机内存储和播放列表。


在开夸之前,我首先黑一下 Media Go,因为 M505 的播放列表只能先在本地媒体库建好以后,再用 Media Go 传进去,从设备视图查看的话只能删除已有的列表。

然后作为设备管理软件,自然是有转码一类的选项,在这里支持 FLAC 的 F805 也和 M505 有着区别:


可以设置预留空间的下限:

接下来 Media Go 最让我喜欢的地方来了,它自带连接 Gracenote 数据库拉取专辑信息的能力(在本地媒体库视图下还可以拉取包括封面图在内的所有信息,并且可以忽略已有项),这个能力很多时候都相当准:

此外可以使用索尼标志性的 SensMe 功能按照情绪分类自动筛选曲目(仅限本地媒体库),并建立播放列表,弥补 M505 没有该功能的缺憾。
包括 F805N 在内还有其它非智能 Walkman 可以脱离电脑使用 SensMe 播放列表功能,甚至曲目分析这一步都可以离开电脑独立完成(也可以把电脑的分析结果同步到 Walkman 上面,加快列表的生成速度)
Xperia 手机我印象中也可以

对本地媒体库,自带 LRC 编辑器:

最后一个有意思的来了,当打开 Media Go 的媒体共享选项后:

只要保持 Media Go 运行,你的电脑就是一台 DLNA 服务器。
它可以被所有支持 DLNA 的设备找到,例如下图中安装并运行 iOS 版 VLC 的 iPad:


DLNA 放到现在不算一个稀奇的存在,不过能用一个开关就能体验到还是有点意思的。
尾巴
我个人认为,复古有时候不是完全指持有过去的物件,而可以是一种态度,正如这款 2013 年的产品操作起来真的毫不 2013 一样。
当智能手机已经可以承载几乎所有对便携设备渴望的时候,谁还会在乎添置其它的设备,哪怕它能用近乎最纯粹的方式满足需要?
其实上面这段话也站不住脚,因为现今的无线耳机比它更加纯粹,更适合作为一台智能手机的附庸,正如 M504 国行那句「智能手机的高音质外挂」宣传口号一样,即便在索尼自己的产品里面选现在也有 WI-1000X 这个更好的解决方案。
Walkman 这个名字,对于其实并不是很了解它的我来说,也是能让人些许感到敬畏的存在,因为不论去用什么方法延续,延续它本身的存在就已经可以用罕见来形容,特别是连曾经的革命者与大众拥趸 iPod 都不再有 shuffle 和 classic 的时候。
在开始趋向极致和相对小众化市场的 ZX1 之前,Walkman 既在不管有没有的情况坚持音质上的卖点,又始终做着不是只有硬核用户才会去赞赏的产品,尽管在最讨好人的 UI 上它也不如 iPod 那么有吸引力。M 系列正是其中探索的一个过程,我甚至感觉索尼完全是为了让这台纯音乐播放器在现代大众市场中也能找到存在位置,才赋予它作为蓝牙通话耳机的功能,但一切在更早的时候都已经发生变化了。
如果继续说下去,则更显出我的粗鄙与无知,因此最后只能这么讲——M505 是我最喜欢而且真的用于日常生活的 Walkman 播放器,没有之一。
向独一无二的 M 系列产品线致敬,全文到此为止,希望大家能原谅我离题千里描述一个 2013 年的产品。